羅威音樂劇場出品的《城市治愈咱們的那些剎時》將于11月5日在上海交響音樂廳傾情展現——本次音樂會是青年作曲家羅威獻給上海的禮品,也獻給在今生存的每一位聽眾,帶領聽眾用耳朵“安步”上海。
城市意象帶給音樂家的靈感總能催生經典作品。巴赫在圣托馬斯教堂生存了27年,由此享譽三百年的《馬太受難曲》降生。漂流在他鄉的捷克音樂家因思鄉心切創作出了振聾發聵的《伏爾塔瓦河》。作曲家從不關在象牙塔里與世隔中斷,他們在居住之地吸收能量、意念和靈感,青年作曲家羅威亦是云云。
2013年上海秋末的一個陰天,羅威的音樂日志《鋼琴漫筆》降生。從《巨鹿路林深》到《悠長的華山路》,從《延安高架小夜曲》到引爆收集的《外灘安步》,一張特此外上海地圖在鋼琴的黑白鍵上徐徐展開。“安步上海”只是開端,羅威已經走得更遠,因此咱們得以聽到《獨白》《等著我》《Hero》等加倍“羅威”的作品。
作曲家在不竭發展,但上海永遠是他的能量之地。
一開端,作曲家只是想把本人立時的臉色變成音樂紀錄下來,抓住轉眼即逝的靈感,安撫浮躁的心里。但佛家言聞聲救苦,閻浮提眾生耳音最利——人類對聲音的敏感度是與生俱來的,音樂的鑒賞流淌人的血液里,羅威的音樂漫筆也觸動著其他聽眾的心弦。那些日出與日落,黃浦江上船只駛過掀起的波紋,行人踩碎枯葉的響亮腳步聲,那些音樂和標題背后躲著的故事,治愈的不光是作曲家本人,還有千千切切個遠方的聽眾。
音樂可以描畫上海的小資和浪漫,因為有了聽眾,音樂也可以傳遞溫和煦堅定。城市有許多治愈人心的剎時,羅威的音樂也是其中之一。在幽暗的時辰,人們會沉進海底,但音樂可以把人打撈起來。
《鋼琴漫筆》全網收聽已超5億,無數聽眾向羅威帶來的治愈之聲暗示感謝。帶著給剖明上海以及治愈更多人的心,羅威將再一次在《城市治愈咱們的那些剎時》的舞臺上奏響治愈之聲,用音樂與聽眾展開一場治愈的心靈對話。
羅威善于化繁為簡,像是一位心理醫生,他的琴聲總能觸碰著心有靈犀者的心底柔嫩處,而沒有決心夸耀手藝。他的吹奏氣概溫柔細心,意境極盡幽微,像是帶著來自黃浦江風的涼快與艱深。非論情感再緊張,他的吹奏幾近能第一時候安撫你的神經并讓你放松下來,熟悉跟跟著60bpm的節奏在黃浦江干緩慢、舒適地踱步,感受上海的華燈初上,最終也不知道沉落漂蕩到了何處。
值得期待的是,本場音樂劇場既有最“羅威”的漫筆合奏,還有絢爛的重奏,音色交叉,如心里豐盈。與“治愈系”音樂人羅威合營開啟這場“治愈之旅”的還有音樂萍蹤遍布全球的特邀吹奏家——小提琴家夏小曹,小提琴家朱玥,中提琴家施宇成,大提琴家吳敏喆,長笛吹奏家馬勇,單簧管吹奏家夏悅,薩克斯吹奏家李世海,頂級音樂家聲勢協力展現寫給上海的浪漫情詩。
《城市治愈咱們的那些剎時》分為四大篇章——《安步,在城市的閃光》《獨白》《“古老”的歌》以及《溫度,重拾》。表演曲目重要出自羅威的經典曲目,一部分作品將會原汁原味地完善展現,一些曲目將會按照特邀音樂家聲勢舉行改編;另一部分音樂則是羅威在與特邀音樂家對“城市”和“治愈”再次解讀后合作編曲并回納。以此次表演為契機,羅威也將有新創曲目首演,作為禮品獻給這座城市和生存此處的人。
暮秋,一張特此外上海地圖將跟著音樂家的指尖展示于黑白琴鍵之上。讓咱們在音樂的引領下,傾聽一封封寫給上海的情詩,回顧無數個城市剎時的治愈。
關于羅威:
羅威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,著名青年作曲家。第四屆唱功委盛典CMA“最好古典作曲獎”。
2013年開端連載治愈系音樂日志“鋼琴漫筆”系列,在收集上的總收聽跨越5億。2017年起擔當中央電視臺CCTV-1“等著我”欄目作曲、音樂總監,2020年中央電視臺CCTV-1斬新頻道改版系列主題音樂作曲。2015-2017年為《英豪同盟》創作了MSI世界賽主題曲《HERO》、《且隨疾風》、《破曉》,2018年來上海黃浦江主題光影秀系列音樂作曲人,代表作《外灘安步》、《流淌的光輝》等。